一个个镇村你追我赶、比学赶超、内外兼修合法股票配资,典型引领效应不断显现;一场场比学赶超擂台赛展现风采、展示成绩、展望未来,镇街一级的潜在动力被激发……
今年是推进“百千万工程”的开局之年,汕头坚持典型引领,选取3个区、14个镇(街道)、155个村(社区),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跨上新台阶。,汕头1区4镇51村入选省“百千万工程”首批典型名单,成绩单亮眼。
首批典型县镇村具有标杆示范作用。紧抓这一契机,汕头加大典型培育力度,先行先试、以点带面,创造更多可学可鉴的新鲜经验和工作成果,营造大干快上、争先进位的浓厚氛围。
可以预见的是,典型引领,示范推广,汕头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路上将越走越宽。
●南方日报记者张伟炜
做强主导产业塑造独特优势
入冬的濠江区,气象万千,海上风电全产业链擘画着“风驰电掣”新图景。
驱车行驶在疏港大道上,远远就能望见两台巨大的风机,这是濠江区海上风电产业园的地标。产业园内,机声轰鸣,风机整机、发电机、齿轮箱、柔性直流设备等产业链上下游项目相继落地,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,一个海上风电全产业链创新制造的智慧园区雏形初现。
汕头海洋风力资源丰富,拥有230公里大陆海岸线和167公里海岛岸线,海上风速达每秒8—9米,海上风电年有效平均利用小时数在3000小时以上,属海上一类风电场。其中,濠江区凭着临海临港优势,成为汕头海上风电产业的主阵地。
时间的指针拨回2022年11月,国内首个风电临海试验基地落户汕头市濠江区海上风电产业园。此前,该园区已有包括生产机舱罩、塔筒、柔性直流设备等在内的多家海上风电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入驻。
从“强区”这一层级看,今年濠江区以“头号工程”的力度推进实施“百千万工程”,把产业发展作为重中之重,推动区域发展能级跃升。
不止于此,着眼区域特色,汕头坚持精准画像,塑造因势而为、差异发展的独特优势,提出要充分发挥濠江区广澳港区、综合保税区等平台优势,加快建设国际风电创新港,推动形成港城融合格局。
在濠江区召开的市委常委会议上,明确提出坚定不移做大做强主导产业,围绕构建“1+3+3”海上风电生态体系,全力推动海上风电全产业链发展,加快“四个一体化”、风电临海试验基地等产业链关键项目建设投产,打造服务全国、辐射东南亚、面向全世界的国际海上风电产业根据地和创新策源地。
风电产业向新而行,帮扶协作出新出彩。今年以来,濠江区抢抓珠三角产业有序转移、深圳市南山区与濠江区对口帮扶协作机遇,多次赴深圳对接对口帮扶协作工作和开展招商推介活动,并推动省级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(濠江片区)的建设,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保障,为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。
无疑,以共建产业园为新起点,深圳汕头通过创新合作模式,进一步拓展合作空间,取长补短,挖掘发展潜力,提升产业能级——深汕两地“协同联动、双向共赢”由蓝图化为现实,指日可待。
活力密码共鉴绘就城乡共美
推进“百千万工程”,如何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?这要求“百千万工程”不只要大处着眼,还要细处着手,进一步下沉到镇村,找到镇街和农村各自的“活力密码”,推动城乡融合发展。
隆都镇加快推动农文旅商融合发展,打造“红侨”特色乡村振兴示范样板;两英镇围绕打造“四个三”发展思路,统筹推进产业发展、乡村振兴、社会治理、营商环境等各项重点任务……仲冬寒风起,汕头大地却是一派产业兴旺、乡村和美的奋进新气象。
镇域一头连着县城,一头连着农村。以培育典型镇为目标,勾勒出汕头奋战“百千万工程”的生动轮廓——把“百千万工程”转化为让村民富起来、让镇村美起来、让民风好起来、让发展快起来,在推动城乡融合和产城融合路上全速冲刺。
隆都镇按照澄海区第十四次党代会和区委《关于落实省委、市委“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”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实施意见》赋予的发展定位,确立了“发展现代农业、发展特色旅游、发展集镇商贸”三大主攻方向,依托自身资源优势,充分发挥中心镇作用,加快推动农文旅商融合发展,着力打造“红侨”特色乡村振兴示范样板,全力推动城乡融合发展。
两英镇紧紧围绕打造三大片区、加快三产融合、构建三大商圈、提升三大环境的发展思路,强化党建引领,统筹推进产业发展、乡村振兴、社会治理、营商环境等各项重点任务,努力把两英镇打造成为工业发展新型化、农业发展现代化、市场发展多元化、城镇发展规范化的潮南区域副中心。
海门镇紧紧围绕打造一二三产业并驾齐驱的“产业强镇、临港重镇、文旅名镇”的发展目标,充分发挥临港资源优势,聚焦镇域经济、城镇建设、乡村振兴,深入实施“百千万工程”,奋力打造城乡协调发展海门样板。同时与深圳市龙华区突出产业协作、优势互补、互惠互利,积极承接珠三角产业有序转移,进一步推动一、二、三产业深度融合。
云澳镇着重在环境卫生、城镇秩序、基础设施、服务功能、特色风貌、社会治理等方面开展建设和提升,全力推进美丽圩镇示范创建工作,立足传统渔业和文旅产业优势,认真谋划实施美丽圩镇6大行动,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,打造独具韵味的海岛美丽圩镇。同时引导多元力量参与,鼓励和引导企业、社会组织、乡贤积极参与经济建设、美丽圩镇建设全过程,推进决策共谋、发展共建、成果共享。
搭建比武“擂台” 争先进位互学
实干争先,用结果说话,“百千万工程”传递着在高质量发展赛道上争先进位的鲜明信号。
“我深刻感受到兄弟镇(街道)在发展新业态新产业、打造宜居绿美城乡、激活党建‘红色引擎’等方面亮点纷呈。”“各个示范点效果显著,我一路拓视野、审差距,深受启发……”
,汕头市“百千万工程”典型培育第一场现场会暨“奋进百千万示范勇争先”现场观摩会在潮阳区举办,为“百千万工程”实地验收打响第一炮。澄海区隆都镇、濠江区礐石街道、潮阳区海门镇就推进“百千万工程”示范创建工作作经验交流,参会镇(街道)代表以及专家则对参加展示的示范点进行学习点评,呈现出比学赶超、赛龙夺锦的新气象。
“这是今年以来汕头实施‘百千万工程’的生动缩影。我们欣喜地看到各示范点能够立足自身资源优势,把握发展定位,推动特色化差异化发展,在打造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示范样本中给大家带来了不少启发。”汕头市委副书记、秘书长、汕头市“百千万工程”指挥部常务副总指挥兼办公室主任赖小卫表示。
不只是现场观摩会,举办典型培育比学赶超擂台赛,也成为汕头奋战“百千万工程”的法宝之一。
下午,汕头市“百千万工程”典型培育第二场现场会暨首场比学赶超擂台赛在金平区举办,通过实地观摩、擂台比拼,让全市各级在比拼交流中找到榜样、看到差距、感到压力、激发动力,进一步统一思想、深化认识、凝聚合力,推动各项工作做实做细做具体,打造“百千万工程”汕头典型样板。
汕头市副市长赵志涛指出:“‘百千万工程’也要注重‘百县百兴’‘千村千面’‘万村万象’。各区县各镇街各村要分类确定建设发展模式,合理开发利用生态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,发展特色产业,‘宜工则工、宜农则农、宜商则商、宜游则游’,为改善生态环境和美丽乡村建设注入强大的产业支撑和资金支持,才能长久地运作下去。”
事实上,在典型培育中,潮阳区海门镇和濠江区礐石街道亮点频现:海门镇发挥临港、临海的区位优势,引进华能海门电厂、华电丰盛电厂等大型能源企业落户潮阳海门临港特色产业片区,着力打造“港区+新兴”的临港特色产业基地、“纺织印染+新能源”的产业园区,提升产业集聚效应,年产值可达107亿元。礐石街道依托南滨独具潮味的现代化滨海新城,打造草地音乐汇“网红点”,聚人气汇商流,构建高品质文旅商业圈;提升珠浦古村落、巨峰景区自然人文魅力,建成海璇明珠等商业项目,以文旅融合推动城乡融通,点燃发展引擎。
善弈者谋势,善谋者致远。放眼全市,随着典型培育步伐的加快,各典型县镇村出实招用新招,推动特色化差异化发展展现新变化、焕发新活力,绘就一幅幅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新画卷。
数读
◆前三季度,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.0%,高出全省0.5个百分点,列全省第6位
◆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.7%,增速在全省排第2位
◆固定资产投资额同比增长8.1%,增速在全省排第5位
◆批准产业园区用地4538亩;实施“工改工”3320亩
◆1—9月,承接产业转移主平台实现规上工业产值354.47亿元,增长27.45%
◆规上工业增加值83.27亿元,增长27.61%
◆“三新两特一大”产业规上工业增加值325.8亿元,同比增长9.6%
◆培育单项冠军、专精特新企业,获评省级单项冠军企业(产品)4家
◆成立汕头市专精特新联盟,累计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10家、省级200家,获评省级创新型中小企业205家
◆推进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,新认定3个市级产业园,全市累计创建省级产业园8个、市级17个,新认定省级农业科技园区1个
◆全市共规划创建乡村振兴示范带23条,其中在建17条,已初见成效5条,全线里程约120公里,覆盖行政村49个
记者观察
典型县镇村:内外兼修“加速跑”
今年是推进“百千万工程”的开局之年,具有标杆示范作用的首批典型县镇村,将更好带动全省122个县(市、区)、1609个乡镇(街道)、2.65万个行政村(社区)在不同赛道争先进位。
汕头共有1区4镇51村入选首批典型县镇村。从这些典型县镇村,可一窥汕头实施“百千万工程”的创新探索,以及抢抓机遇推动高质量发展“加速跑”的奋进姿态。
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短板,和全省一样,这也是汕头最突出的短板。实施“百千万工程”就是要抓住县域这个重要发力点,更好地统筹县的优势、镇的特色和村的资源,让县域进一步强起来、富起来、绿起来、美起来。
深入实施“百千万工程”,必须抓好产业培育。值得期待的是,汕头将重点支持若干基础条件好的镇(街道)发展成为县域副中心,做强做优做大制造业、特色农业和文旅产业,打造县域经济的新样板、新示范;鼓励市、区(县)国有企业参与镇(街道)的开发建设、资金筹集运作,支持有条件的中心镇专业镇特色镇创办国有投融资公司;加大对老区特别是实力较弱镇(街道)的支持力度,加快补齐在产业发展、城镇建设、基础设施、公共服务等方面的短板,推动老区全面振兴发展。
深入实施“百千万工程”,必须抓好协作赋能。今年以来,深圳、汕头两地携手下好区域协调发展“一盘棋”,落子布局产业协作、“反向飞地”、营商环境等建设,打好招商引资“组合拳”,“1+1>2”的聚合效应不断显现,为推动两地深化帮扶协作蓄势赋能。尤其是今年后半年,深圳、汕头产业协作步伐明显加快,深圳的南山、龙华、宝安、坪山、光明与汕头各区县合作共建产业园陆续揭牌,两市帮扶协作按下了“快进键”。
“百千万工程”瞄准的是解决城乡二元结构,服务的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,目标是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。锚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任务,汕头将以示范带动提升产业能级、城乡建设水平,全面推进强县促镇带村和城乡融合发展。
值得期待的是,在新起点上推动汕头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朝着更高水平、更高质量迈进,汕头正努力推动典型县镇村内外兼修多向发力,让典型更突出、亮点更多样,向“百千万工程”纵深挺进。
一线实践
古墟、夜市打造城乡消费新空间
聚人气添活力提经济
清晨,天空渐露鱼肚白,在汕头市澄海区隆都镇后溪村,一辆辆载满各种商品的货车和摩托车穿梭于新落成的店市古墟广场。
隆都店市古墟,曾是潮汕地区远近闻名的商贸集市,有“无隆不成饶”的美誉。乘着乡村振兴东风,借力深圳对口帮扶汕头的有利契机,隆都镇申报了“隆都千年古墟保育活化”项目。经保育活化后,这一千年古墟焕然一新。
“我们卖的是粿条汤,机会非常难得,村里争取这样的场地给我们经营,非常高兴。一早我们就卖了300多碗粿条。”
“我主要是卖鹅肉丸面和卤串,一个上午营业额大概有2500多块钱。”
……
古墟活化,带来的经济效益不仅仅是在墟市内,还激活了周边区域的住宿、餐饮、农家乐等乡村经济。古墟附近的一家酒店,每到周六就一房难求。周边卖粿条、肠粉等餐饮店也都生意火爆,赚得盆满钵满。
“现在古墟人气不减反增,商贩都表示生意火爆,赶集的游客络绎不绝。”古墟的活化是隆都镇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动实践,更是澄海区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一个缩影。
无独有偶,今年中秋国庆假期以来,每当夜幕落下,潮南区两英镇墙新灯光夜市创业街区总是灯火通明,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走出家门,逛夜市、品美食,尽享夜晚“多巴胺生活”。
今年9月,两英镇委、镇政府和深圳驻镇帮扶工作队以创建“百千万工程”省级中心镇为主线,紧扣“四个三”发展思路中的“三大商圈”要点,对原墙新社区新北桥地摊夜市进行改造升级,打造出这个“烟火气”十足的灯光夜市,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。
随着天越来越黑,夜市彩色的灯带亮了起来。长达300米的美食街人来人往,美食街两侧设有统一的帐篷和摊档,涵盖了烧烤、牛杂、粿品、果汁、小炒等各类美食。美味佳肴、绚丽灯光、丰富业态,让两英的夜间经济持续升温。
笔者注意到,夜市靠近两英大溪和墙新公园,北有宽阔清澈的溪水、整齐联排的吊脚楼,南有朝气蓬勃的青年活动中心和草木幽香的小公园,更有百年宗祠和古宅群相依。每当入夜,这里被灯光点亮、被美食点亮、被热闹氛围点亮,让人尽情领略“两英圩市”的独特韵味。
无论是古墟经济,还是夜市经济合法股票配资,不仅让人气聚了起来、商圈火了起来,还在规范市场经营秩序的同时,打造了独具当地特色的新地标,给群众提供了就业增收新渠道。